大暑 | 大暑天痛经,可不是石墩子就能解决的~

2023-03-01

图片


7月23日,大暑,夏日最后一个节气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度。
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暑,热也,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大也。


图片


相对小暑来说,大暑时节,暑热冲向顶端,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、最炎热的节气。


湿热交蒸是大暑最为明显的节气特征,万物在痛苦承受太阳火辣辣炙烤的同时,也迎来蓬勃生长的旺盛时机。


图片

*文内图片皆源自网络


虽然大暑暑气鼎盛,但是这里也要提醒各位女生,太热也不可过度贪凉。因为夏天很容易导致痛经甚至痛经加剧的情况。


高温天,一天24小时空调久吹,清凉的夏装、冰爽过瘾的冷饮,这些都容易让我们忽视宫寒问题。阳气外泄太过,寒气湿气一并入侵,痛经的问题也更容易出现。


图片


说起痛经,这里和大家聊一聊近期伴随高温而来的热门话题——滚烫的石墩子治痛经


图片


高温下的石墩子真能治痛经吗?


实际上,在逼近40℃的三伏天,能缓解痛经的并非石墩子本身,而是因为石墩子对我们的身体起到了热敷的效果,通过扩张血管改善局部循环而达到了缓解痛经的效果,这其实和我们敷热水袋和贴暖宝宝是一个道理,让小肚肚从外感到暖暖的。


即使如此,通过石墩子缓解痛经的方式,这里并不推荐。


图片


在经历过高温暴晒的石墩子,表面温度可高达60℃,夏天我们衣着清凉,很容易灼伤皮肤;


同时,户外温度过高,也容易导致中暑,严重的更会引发热射病。


图片


而石墩子在户外风吹雨打、暴晒雨淋,灰尘、细菌附着表面,高温天久坐,混杂汗水,容易导致尿路感染痔疮等其他问题,最后反而得不偿失。


虽然中医强调“夏不坐木,冬不坐石”,但是高温天为身体健康着想,同样不建议坐石头,避暑养阳,正确对待痛经才是养生之法。


图片



图片


痛经的原因



关于痛经的原因,从中医角度来说,多为“不通则痛,不荣则痛”。


痛经的发生主要有两大诱因:


一类是虚证,即“不荣则痛”,主要是因为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、肾气亏损造成;


第二类是实证,即“不通则痛”,则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,主要为气滞血瘀、寒凝血瘀、湿热互结。


图片

*文内图片皆源自网络


而根据不同诱因,中医又可将痛经划分为四类:


01

寒凝血瘀类痛经


喜食冰冷或身体受寒,导致小腹冷痛拒按,此为寒凝血瘀,即为我们常说的宫寒。


寒主“收引”“凝滞”,导致血管狭窄,血流缓慢,甚至使血液凝滞,进而形成瘀血,从而引发痛经


图片


此类痛经主要表现为手脚冰冷、面色苍白、舌暗红或有瘀点。



02

气滞血瘀类痛经


气滞血瘀型痛经和寒凝血瘀型痛经一样,都是常见的痛经,与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

一般来说,情绪抑郁、气机不畅,影响肝的条达之性,从而导致肝经郁滞,气血阻滞于冲任、胞宫而作痛。而郁久则化怒,怒则气上,导致气逆,从而人体气机进一步紊乱,血液瘀滞于腰腿心腹背胁而产生痛经。


图片


此类痛经在经期主要表现为小腹胀痛、乳房胀痛,经血紫暗有血块,舌暗红或有瘀点,容易心烦意乱。


03

气血虚弱类痛经


因为节食、饮食不规律,导致营养不良;脾胃虚弱、肾气亏虚,或过度操劳、疲乏过度;大病初愈或久病未及时调养……这些都会导致气血不足。


女孩子气血不足很容易导致姨妈问题,其中便会产生痛经。


图片


主要表现为小腹隐隐作痛,或小腹及阴部空坠,月经量少,色淡质薄;神疲乏力、面色不华;纳少便溏,舌淡,脉细弱。


04

湿热瘀阻类痛经


久处潮湿环境,夏天过度贪图空调冷饮,脾胃功能虚弱,导致身体湿气堆积,湿热瘀阻从而产生痛经问题。


图片


主要表现为痛有灼热感,白带多而稠厚,气味较重。有些人会伴随一些妇科疾病,如盆腔炎附件炎、肌瘤、囊肿等。


总结来说,女性痛经问题并非简单的“痛”字,它背后原因很复杂。



图片


如何正确缓解痛经



痛经时,我们一般会想到暖水袋、暖宝宝,甚至现在跟风流行的石墩子,只不过这些都仅仅能缓解寒凝血瘀类的痛经问题,对于其他类型的痛经并没有用。


所以,不管是治疗哪种痛经问题,我们一定要对症下药才行,切不可盲目进行。


01

气血不足型-补气养血


如果是气血不足,那平时要注意补气养血。


在大暑高温天,要保存阳气,避免阳气过度外泄;改善脾胃问题,注意营养的补充;多食滋养气血的东西,比如五红汤、八珍汤等。具体高温天如何补气血,大家点击之前的文章查看:无病三分虚?夏天补气血,拯救累困乏~


在这里,再推荐大家一款很不错的食疗之方:当归黄芪五红汤


图片

*文内图片皆源自网络


【功效】益气养血,气血双补


【适用症状】气血虚弱导致痛经的人群


【材料】当归6g 黄芪30g 桂圆50g 赤小豆30g 红花生30g 红莲子30g 小米30g 红糖适量


【做法】以上食材加水熬煮至烂熟成粥。


【方解】当归补血活血,调经止痛;黄芪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[1];红衣花生补脾和胃,益气养血;红莲子健脾养胃,益气补血。


02

寒凝血瘀型-化瘀止痛


如果是寒凝血瘀的情况,在大暑时节不要经常坐在空调房里,少吃点冰冰凉凉的东西。尤其是经前、经期更要忌食生冷。


这里推荐趁着三伏天进行艾灸,艾火为纯阳之火,其热力深达肌层,从而达到温气行血的效果。这里可灸气海穴关元穴


·气海穴


图片

*气海穴图示,图片来源于网络



气海穴位于下腹部,脐中下1.5寸,前正中线上。艾灸此穴可温补脾肾,利水通淋,调经止带[2]


【具体操作】


仰卧,先取关元,当脐中于关元连线之中点处是穴。直刺1-1.5寸,多用灸法。艾炷灸5-7壮,或艾条灸10-20分钟。【注意:孕妇慎灸


·关元穴


图片

*关元穴图示,图片来源于网络



关元穴位于下腹部,脐中下3寸,前正中线上。主治少腹疼痛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闭经、崩漏、带下。


【具体操作】


仰卧,于前正中线上,脐下三寸处取穴。直刺1-1.5寸,需排尿后进行针刺。艾炷灸7-10壮,或艾条炙15-30分钟。【注意:孕妇慎用此艾灸


03

肝肾亏虚型-补益肝肾


肝肾亏虚型痛经人群除了日常少动怒少生气外,注意情绪纾解外,可服用桑椹益肾茶


图片


【材料】枸杞子3g 桑椹、菟丝子、桂圆、杜仲各2g


【做法】以上材料放入杯中,以热水冲泡饮用


【功效】补益肝肾,强腰温督


【方解】枸杞子滋补肝肾,益精明目;桑椹补血滋阴,生津润燥;菟丝子滋补肝肾、固精缩尿、安胎明目止泻

【注意】脾胃虚寒泄泻者勿服桑椹。下焦有火、血崩、大便燥结者禁用菟丝子。


图片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