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6日(五月初二),太阳到达黄经75°,开始进入夏天的第3个节气——芒种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称:“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。”
「芒」即麦类有芒植物的收获;
「种」即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。
一南一北,有收获有播种,正好渲染了浓烈热闹的仲夏底色。
从芒种开始,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,闷热多雨的劲头日渐猛烈。
芒种后,夏天开始发挥燥热的威力,空气潮湿,湿邪较盛,毒瘴滋生,人非常容易体虚生病。此时,民俗谚语会说:「芒种夏至天,走路要人牵;牵的要人拉,拉的要人推」。
我们身体容易出现以下状况:
体乏,早起没精神,白天易疲劳;
身体水肿,头痛、四肢沉重酸痛;
头发油腻,皮肤出油,长痘过敏;
食欲不振,胃口不佳,腹胀胃难受;
容易便溏、拉肚子,肠胃差,便秘;
头屑多、口臭、胃胀、恶心
……
如果你出现以上情况,那是中了五月的“毒”,要开始排毒解毒了。
芒种为农历五月初,农历五月素来有“毒月”之称,自古以来便被烙上了一年百病泛滥之月的印记。
从中医角度来说,五月即是午月,五行中属火,此时阳气达到最旺阶段。
中医讲究阴阳平衡,物极必反,火旺至极则易阴虚,所谓阳气在表,更易耗损阴精,从而使胃中虚冷,病邪丛生。
*文内图片皆源自网络
所以,我们容易软绵绵懒洋洋,内里抵抗力不足,自然很难抵挡外邪的入侵,因此会出现夏天「无病三分虚」的情况。
而五月暑气盛,雨水多,空气潮湿易滋生毒瘴,各种蛇虫蜈蚣蝎子等活动频繁,因而称为「毒月」。
在“毒五月”中,有九天极易伤身损气耗精的日子,被称为“九毒日”,分别是:
初毒:五月初五-初七(6月3日~6月5日)
中毒:五月十五-十七(6月13日~6月15日)
末毒:五月二五-二七(6月23日~6月25日)
在这九天要特别注意继续养护,不适宜进行消耗型的活动,要多多警惕「湿热之毒」和「寒湿之毒」。
湿热之毒和寒湿之毒
夏天最明显的两个特征是湿和热,所以我们最容易受到「湿热之毒」的侵袭,但同时也要警惕「寒湿之毒」。
现代人一旦进入到夏天,就肆意开启冷饮、空调、冰西瓜模式。
夏天阳气向外,因为炎热我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降低身体燥热,但如果一味地向外疏发,身体能量收支不平更容易阴阳不调,湿热和寒湿之毒自然趁虚而入。
「湿热之毒」,一般会有以下表现:
脾胃阳气不足,头重头蒙、身体沉重、乏力;
皮肤郁积,长痘、湿疹、痱子、疥疮、疱疹;
皮肤油腻,整个人黏黏腻腻不清爽;
口臭口苦,胃口不好,消化不良;
大便干结或者粘马桶,舌苔黄腻;
尿频尿急,女性白带多而黄、私处瘙痒,
男人阴囊潮湿。
……
而「寒湿之毒」其实是阳气亏虚,易受到寒气入侵,最明显的特征是怕冷,怕吹风。
夏天吹空调或风扇,容易膝盖发寒,肚子发凉,颈肩腰背冷痛;
女孩子容易宫寒痛经、月经推迟;
若脾胃受到寒湿影响,则会出现食欲不振,
腹胀、胃冷痛、腹泻等情况。
寒湿之毒:借助生姜,驱寒祛湿
针对「寒湿之毒」,推荐大家在夏天食用一种常见的家用食材——生姜。
俗语常说:冬吃萝卜夏吃姜。又有说法称:朝食三片姜,赛过喝参汤。芒种前后,嫩仔姜上市,是非常好的补益好物。
生姜既是调味食材,也是一味中药材。
它性辛,微温,归肺、脾、胃经,具有“解表散寒,温中止呕,化痰止咳,解鱼蟹毒。用于风寒感冒,胃寒呕吐,寒痰咳嗽,鱼蟹中毒。[1]”
所以,在秋季大闸蟹上市的时候,和大闸绝搭的配料必少不了生姜,一为增加风味,还有更是为了驱走寒凉、解蟹毒。
夏季吃生姜,可以很好地补充我们身体的阳气,尤其是脾阳。
如果你夏天喜欢吃冷饮、凉性水果,那日常可以多吃点生姜增加身体阳气,驱走积蓄的寒湿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因生姜是热性食物,易上火或体热的人不宜多吃。
在生姜的吃法中,推荐大家泡姜酒、腌姜醋。
《中国食疗大全》中有一方中医药膳—生姜酒。
取生姜100g、陈皮50g、冰糖250g,搭配白酒1500ml,制成生姜酒。
生姜可解表散寒、温中止呕、化痰止咳、解鱼蟹毒;陈皮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;冰糖具有补中和胃、润肺止咳的作用;白酒具有活血化瘀、散寒的作用[2]。
搭配在一起可和胃止呕、散寒解表,适用于风寒外感、胃失和降导致的恶心呕吐、月经不调者,手脚冰凉、体寒人群也很适合。
夏天腌姜醋,可以很好地养生排寒、调理我们的肠胃。
《中国药膳大辞典》中对姜醋有记载,适用于胃部不适、感寒性腹痛人群。选用夏天当季的仔姜,加醋一起腌制。在食用前,也可搭配紫苏。
仔姜可驱走体内寒气,促进身体循环;紫苏叶有散寒解表、行气化痰的作用;醋走肝经,有养颜护肤、杀菌的作用,同时也可抑制生姜的辛热。三者搭配在一起是夏天美味的时令小菜,开胃爽口。
姜的食用方法很多,可以熬姜粥,也可以与紫苏、红枣一起炖煮煲汤,或者用仔姜搭配猪肉烹炒,这些都是夏季吃姜的好法子。
湿热之毒:借助艾灸 灸出湿热
艾灸是很多人夏天常用的养生方法,它也是中医常用的理疗方式,即用艾叶制成的艾条、艾柱所产生的艾热,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,通过激发经气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,进而达到防病治病治疗效果。
《中国药典》收录艾叶“性辛、苦,温;归肝、脾、肾经。可用于温经止血,散寒止痛;外用祛湿止痒”。
艾草在中医中被认为是纯阳之物,夏天艾灸可驱除我们身体多余的湿气,对于一些喜欢吃生冷、吹空调、外热内虚的人很友好。
想要通过艾灸,灸出我们身体的温热之毒,可以常灸膀胱经所属的穴位。
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,统领阳气,掌控着我们身体多个脏器的排毒功能。大家可以灸以下几个穴位:
出自《灵枢·背腧》:“肺俞在三焦(椎)之间。[3]”即位于人体脊柱区,第3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
肺俞穴为肺脏之气转输、输注之处,是治肺疾之重要腧穴。灸此穴位可养阴润肺,清热补虚,开窍醒神。
阴陵泉穴,位于我们小腿内侧,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。
穴为足太阴之合,属水,故谓之阴陵泉。可促进脾胃运化水湿,体内湿气重、脾胃不好人可灸此穴。
《素问·骨空论》[4]:“八髎在腰髎之间”,具体部位相当于骶骨上的四对骶后孔。左右共八穴、故名八髎穴。
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,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,常灸之处有清热利湿的作用。
参考文献:
[1]《药典2020版·一部》药材和饮片-生姜.
[2]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,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.
[3]《灵枢》又名《黄帝内经·灵枢》,亦称《九卷》、《针经》、《九灵》、《九墟》等.
[4]《素问》,医经著作,9卷,81篇。与《黄帝内经灵枢》(即《灵枢经》)为姊妹篇,合之而为《黄帝内经》。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,内容广博而深奥,为中医理论之渊薮.